文章转载自公众号:星球研究所
“徽州”在哪里?
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
毕竟每个中国人心里
都有它的影子
钟灵毓秀的黄山
以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名震天下
▼黄山,图片来源@VCG
蜿蜒曲折的新安江
自西向东串起一个个古老的村落
它的下游则是筑坝蓄水形成的
千岛湖
▼新安江歙(shè)县段,摄影师@清溪
依山傍水的婺源
粉墙黛瓦、油菜梯田
一派诗情画意之景象
▼婺源晒秋,婺源曾是古徽州的一部分,现隶属江西省,摄影师@蒋红阳
没错
它们都是“徽州”的一部分
不仅如此
安徽省之“徽”
徽派建筑之“徽”
风云一时的徽商之“徽”
八大菜系的徽菜之“徽”
均取自徽州之名
▼安徽省命名于清康熙时期,“安”为安庆府,“徽”为徽州府,下图为古徽州府位置,制图@张靖&巩向杰/星球研究所
即便如今的“徽州”
仅以黄山市的一个区存在
占地面积不过全省的0.3%
但人们依然无法忽略它
更不得不提及它
徽州,究竟是如何做到的?
I
山河
安徽、江西、浙江三省交界之处
山岭遍布、川谷崎岖
自古便被称为“山限壤隔之地”
古徽州就诞生于此
▼古徽州地形图,制图@张靖&巩向杰/星球研究所
北部
黄山一脉横亘东西
鼎鼎有名的72峰或雄伟、或秀丽
莲花峰、光明顶、天都峰
三大主峰名声如雷贯耳
其中莲花峰海拔达1864.8米
居安徽全省山峰之首
▼黄山西部支脉为牯牛降,东部支脉主要为大会山脉,摄影师@Tony Wang
南部
五龙山、白际山、天目山连绵展布
成为古徽州西南至东部的天然屏障
山脉南北夹持、东西合围
将古徽州团团围住
来自北方的寒流被黄山阻挡在外
而来自南方的湿润空气则在山间积蓄
造就了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世界
▼绩溪县云雾蒸腾的山间村落 ,摄影师@清溪
暖湿气流沿山体爬升
随着海拔升高、气温降低
水汽则不断凝结
在空中形成奔涌翻腾的云海
▼黄山云海,摄影师@Derek Chen
凝结后的水滴形成降雨落下
雨水又在山间汇聚
遇悬崖峭壁则飞泻而下
飞瀑深潭,点缀山间
▼徽州地区的山峰和岩石形态是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,下图是黄山九龙瀑,摄影师@方君尧
然而在漫长的地史时期
由于地层多次发生断裂
导致部分地壳隆起成山
形成重重山脉
另一部分则相对下沉
形成山间平坦的断陷盆地
▼位于山间盆地的婺源江岭村,摄影师@沉默的剑心
发源自山区的溪流
不断向这些盆地中汇聚
当河流冲出山谷
便失去了两侧山峦的束缚
宽度从数十米变为百余米
流速也随之迅速减缓
于是水中携带的石砾泥沙纷纷沉降
日积月累之下
形成大大小的冲积平原
▼黟(yī)县卢村油菜花,摄影师@赵高翔(请横屏观看)
其中规模最大者
便是新安江沿岸的休屯盆地
其面积约660平方千米
接近一个新加坡大小
▼黄山市徽州区灵山村,地处休屯盆地边缘,摄影师@方君尧
此外
还有各支流沿岸的
黟县盆地、华阳盆地、练江盆地、芦昆常盆地等
这些盆地沿江串联
往往地势平坦、土层深厚
加之终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
极其适宜人类居住和耕种
▼古徽州境内主要有新安江、乐安江、昌江三大水系,制图@张靖&巩向杰/星球研究所
外有崇山峻岭
内有沃土良田
这片山限壤隔之地
已然拥有成为世外桃源的标配
于是自汉代以来
为了躲避中原的战火和灾难
大量士族和百姓纷纷迁徙至此
在山间盆地中安居乐业
▼婺源虹关村,摄影师@李晓棠
甚至河流凸岸的边滩
也成为一方隐秘的家园
▼凸岸是指河道转弯处河床凸出的一侧,摄影师@赵高翔
至北宋末年
在繁重的课税和徭役下
歙县佣工方腊率众揭竿而起
一时间从者如云、聚众数万
然而在短暂的辉煌后
“方腊起义”迅速溃败
而成功镇压起义的北宋朝廷
便以意为“绳索”的“徽”字
将该地由“歙州”改为“徽州”
并保留自唐代以来“一府六县”的格局
▼一府六县,也有人认为徽州的命名来源于徽岭或“美善”之意,制图@张靖&巩向杰/星球研究所
至此
“徽州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
而一段长达790年的传奇才刚刚开启
II
出路
不过
世外桃源中的生活并不安逸
人们享受安稳与平静的同时
也面临着两大严峻的考验
第一个问题
是水灾
由于山区坡地陡峭、河道短促
每逢夏季降雨增多
水流便由山区向河谷盆地中倾泻
令聚居于此的人们深受洪涝之扰
于是
人们一面挖塘蓄水、一面筑坝拦洪
再通过水沟引水入田、引水入村
不仅解决了灌溉、防洪和行舟问题
▼引水沟也被称为“圳”,坝被称为“堨(è)坝”,下图为绩溪县龙川村的小桥和堨坝,摄影师@方托马斯
也造就了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别致景象
▼宏村南湖,图片来源@VCG(请横屏观看)
在众多堨坝中
最闻名遐迩的当属歙县“渔梁坝”
其坝身长约143米、高5米
全部以坚硬的花岗岩巨石筑垒而成
既可蓄上游之水
亦可缓坝下之流
极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建设码头
▼渔梁坝,下方为渔梁村,摄影师@雾雨川
困扰人们的第二个问题
是地少
以绩溪县为例
全境山地丘陵占比可达92%
适宜规模居住和耕种的盆地仅有8%
▼绩溪县山间的村庄,摄影师@清溪
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
山间盆地显得越发拥挤
曾经流行于中原的合院式建筑
因占地太多、密度太低
在人多地狭的古徽州实在过于奢侈
人们亟待寻找一种新的居住方式
▼山西平遥古城,图片来源@图虫创意
于是
在北方移民和土著山越的融合中
一种独特的“天井式楼居”建筑
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诞生了
这便是“徽派建筑”
▼徽派建筑的平面布局由简而繁有三合院式、四合院式、H形和“日”字形,下图为“日”字形徽派建筑的常见布局,制图@张靖/星球研究所
徽派建筑延续了北方的庭院结构
但为了增加建筑“容积率”
又汲取了山越人架楼巢居的特点
往往设有二层甚至三层楼
为了尽量减少占地
庭院面积也大大缩小
最终形成了狭长的天井
▼天井,摄影师@陆雨春
天井不仅用于通风采光
还可令雨水沿四围屋檐汇聚而下
被视为财富聚集的象征
人称“四水归堂”
▼雨水从天井落下,摄影师@冯利辉
院落与院落间
仅留有狭窄幽深的小巷
土地利用率几乎接近极限
▼黟县南屏村街巷,摄影师@冯磊
徽派建筑主体以木为材
又排布得如此密集
必定是“一家起火、全村遭殃”
因此在传统“人”字形屋顶的基础上
古徽州人创造性地发明了阶梯状的山墙
山墙高出房顶、层层叠落
用以防止火灾蔓延
因其铺以黛瓦、如高昂的马头
故称为“马头墙”
▼根据阶梯数量不同,马头墙又分一叠式、二叠式等等,较大的民居中可出现五叠式,被称为“五岳朝天”,图片来源@VCG
加之为了吸湿防潮
徽派建筑往往使用白垩(è)涂制高墙
在雨水的侵蚀下
白墙逐渐变得水印斑驳
像极了一幅山村水墨画
于是“粉墙黛瓦马头墙”
便成了徽派建筑最经典的符号
▼白垩又称白土粉,主要由碳酸钙组成,也是粉笔的主要组分,摄影师@方托马斯(请横屏观看)
住房问题解决了
人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吃饭问题
据统计
南宋时期古徽州人均耕地15亩
到明万历年间仅有2.2亩
清康熙年间甚至缩减至1.5亩
本地存粮入不敷出
人们不得不从外地买粮糊口
▼引自康熙时《休宁县志》
一日米船不至,民有饥色,三日不至有饿殍,五日不至有昼夺
无奈之下
人们将目光望向了广袤的山林
不料却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
这令耕地最为紧俏的明清时期
反倒成了古徽州最为辉煌的年代
▼黟县木坑竹海,摄影师@邱会宁
高山的松木、低山的茶
山间的油桐、油茶、漆树、竹林、桑桠
甚至山中的矿产、石料
纷纷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
尤其在海拔400-800米的低山丘陵
广布适宜茶树生长的红黄壤
加之气候常年温暖湿润
黄山毛峰、祁门红茶、屯溪绿茶
一众名茶声名鹊起、广销各地
▼制茶,摄影师@邱会宁
而从中原带来的生产技艺
更是令古徽州人如虎添翼
除了大名鼎鼎的澄心堂纸
松木的主干、油桐的种子等
被用于制作徽墨
▼徽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,下图为歙县胡开文墨厂的徽墨,摄影师@方君尧
婺源龙尾山出产的龙尾石
因富含绢云母等矿物
成为打磨歙砚的优质石料
▼歙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,图片来源@VCG
此外还有徽笔
▼徽笔以“尖、齐、圆、健”著称于世,仅笔头制作就需数十道工序,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,摄影师@方托马斯
油纸伞
▼制作油纸伞,摄影师@刘辰
众多独特的古徽州工艺品悉数诞生
文房四宝一应俱全
其声名远播、传扬至今
而人们为了走出大山
又在层峦叠嶂间
开辟了四通八达的徽州古道
▼徽州古道,制图@张靖&巩向杰/星球研究所
借由这些古道和发达的水系
人们肩挑背扛、船载舟运
将徽州特产销往全国各地
又将粮米油盐等运回家乡
开启了“寄命于商”的徽州模式
▼引自明代史学家王世贞,意为10个徽州人中仅有3人留在家乡,7个在外营生
大抵徽俗,人十三在邑,十七在天下
直至明清时期
徽州商人叱咤风云、富甲天下
得名“徽商”
徽州也随之被推向了鼎盛时代
III
鼎盛
距今800多年前的南宋
52岁的朱熹历时多年
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
将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
四篇儒学经典进行注释并合刊
始称“四书”
成为后世历代科举取士的范本
而古徽州作为朱熹祖籍地
其学说的影响则更为深远
人们崇尚忠、孝、仁、义
“三纲五常”、“礼义人伦”深入人心
彻底改变了古徽州人的观念和生活
▼古徽州曾名新安郡,因此朱子学说在当地的分支学派被称为”新安理学“;下图为歙县棠樾牌坊群,包括忠烈坊、节孝坊、功名坊等,摄影师@清溪
从北方移民至此的士族们
本就多选择聚族而居
而朱子学说中对宗法等级的推崇
更将宗族的地位推向了极致
一个森严团结、世代传承的宗族社会
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诞生了
▼引自清代赵吉士《寄园寄所寄》
千年之冢,不动一抷;千丁之族,未尝散处;千载之谱,丝毫不紊
但凡有关家族兴衰之事
古徽州人都尤为重视
其中之一便是风水学
因此古徽州人往往举全族之力
对村落进行选址、规划和建设
被朱熹誉为”江南第一村“的呈坎村
便是最为典型的风水村落
四围环绕的8座山峰
分别对应八卦的8个方位
穿越村庄的“S”型河流
亦如八卦阴阳鱼的分界
村中三街九十九巷交错排列
有如棋盘
▼呈坎村,现隶属于黄山市徽州区,摄影师@杨帆
即便没有山环水绕的理想环境
古徽州人也能利用人造工程
改变当地的“风水”条件
其中一重要方式,便是引水
近年来声名大噪的宏村
村落形态如同青岗卧牛
其中以月沼为胃、南湖为肚
曲折的水圳形如牛肠
串起了一套贯穿全村的人工水系
▼俯瞰宏村,图中水潭为月沼,摄影师@廖光银
而在同姓聚居的村庄中
至关重要的建筑往往是宗祠
所谓“举宗大事,莫最于祠”
作为祭祖、宴饮、正俗之地
全体族人出资出力、大兴土木
祠堂建筑庄严肃穆、规模空前
▼呈坎村罗东舒祠中的宝纶阁,摄影师@方君尧
当然,在儒学的影响下
光宗耀祖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入仕为官
历任明代三朝重臣的歙县人许国
便在家乡立一宏伟的八柱牌坊
其四面围合、精雕细琢
题有“先学后臣”“上台元老”“大学士”等字样
以旌表他的功勋和德政
▼许国石坊,中国现存唯一的八柱石牌坊,体现了极高的石雕技艺水平,摄影师@赵永清
有了出相入仕的梦想
古徽州人格外崇尚教育
并鼓励学子参加科举取士
在外完成财富累积的徽商
也不惜靡费大把金银建设教育事业
明清时期
古徽州共建大小书院约93所
学堂、家塾更是数以百计
“十户之村,不废诵读”之景象
在这里俯拾皆是
▼宏村南湖书院,摄影师@唐影妍
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的徽州学子
不断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
清代全国共有状元及第者114人
而徽州一地便独占17席
休宁更是当之无愧的“状元县”
古徽州亦被世人称为“东南邹鲁”
▼“邹鲁”指春秋时的邹国、鲁国,为孔孟出生之地;下图为歙县阳产村,摄影师@陆雨春(请横屏观看)
成功入仕的徽州官员手握权柄
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
而从小受到礼义经典熏陶的徽州商人
更是“亦贾亦儒”
深谙与各类官员相处之道
通过依附国家政府
加之“近水楼台”的地理条件
他们除了经营传统的农林业贸易外
还一度获得垄断江淮盐业的特权
数年间便可“累资巨万”
▼引自明代文学家汪道昆
新安多大贾,其居盐策者最豪
徽商的另一片天下为典当业
凭借巨额之资和宗族之力
他们减息让利、诚信经营
以“义字招牌”抢占市场
这种“义中取利”的理念十分有效
在经济发达的苏浙一带
典当行业纷纷被徽商垄断
以商养文、以文入仕、以仕促商
这种独特的徽州模式
如同滚滚向前的车轮
将古徽州推向了商业、教育、政治的巅峰
从山限壤隔之地走出来的徽州人
更是走上中国商业史的舞台
其财力之雄厚堪与雄踞北方的晋商比肩
人称“南徽北晋”
▼呈坎村宅第,摄影师@冯利辉
而深受儒学影响的徽商
大多选择将财富投向固定资产
以反哺乡梓、建设家乡
他们的家宅“富而显贵”
虽然为了防火防盗
高墙上仅开设小小的窗洞
但门楼、门罩却是精雕细琢
▼徽派建筑常有“千金门楼四两屋”之说,下图为黟县关麓八大家,摄影师@方托马斯
字匾门、拱形门、垂花门、八字门
不仅形式多种多样
砖雕工艺更是出神入化
彰显着院落主人的财富、地位和审美
▼砖雕工艺,摄影师@方托马斯
内院的木雕同样登峰造极
梁架、斗拱、栏板、门窗无一不雕
花鸟鱼虫、戏曲民俗皆可入画
堪称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
▼徽州三雕包括木雕、石雕、砖雕,下图为黟县承志堂横梁上的木雕,摄影师@阿呆(左右滑动观看)
村镇水运发达、商业繁荣
众多商业街拔地而起
钱庄、当铺、盐肆、纸行
瓷器、绸布、药材、黄烟
行业众多、商铺林立
明清时的万安老街
清末时的屯溪老街
均是人烟稠密、热闹非凡
▼屯溪老街,摄影师@王寰
民居、宗祠、牌坊
书院、商铺、水圳、街道
在一代代古徽州人的经营下
村落规模如日中天、宛如城郭
18至19世纪的西递村
已拥有约600幢民居、99条街巷
34座祠堂、13座牌坊和近万人口
以“三千烟灶九千丁”闻名于世
▼房屋密布的西递村,摄影师@K教授
随着徽州声名远播
徽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
徽州文化同样走出崇山峻岭
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
清乾隆年间
四大徽戏戏班进京为皇帝祝寿
此后近百年中
徽州戏曲博采众长、融四方之音
催生了如今家喻户晓的国粹“京剧”
▼祁门古戏台,摄影师@杨帆
一些仕途不畅但满腹经纶的学子
有的抱定“经世救民”之心转而行医
成就了世代相传的“新安医学”
他们“博学精术、不求于利”
世称“儒医”
▼徽州菊农,摄影师@方托马斯
有的则交游山水、寄情林泉
创造了以山水野趣为风貌的“新安画派”
新安画家尤以黄山之韵见长
可谓中国水墨画中的经典意象
▼“水墨黄山”,摄影师@曾繁鹏
直到清朝末年
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
各地战火连绵、硝烟不断
徽商所倚靠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
甚至还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赋税
来自大洋彼岸的新思潮
猛烈地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思想
推动古徽州崛起的根基逐渐动摇
加之外来商品的恶劣竞争
这片辉煌了数百年的土地
终于没能扛过时代的风云巨变
在无奈中走向了衰落和沉寂
▼一座历经沧桑的老房子,拍摄于黟县,摄影师@清溪
如今
曾经的古徽州散落在两省三地
包括安徽省黄山市
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
以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
然而即便如此
它依然是许多人的应许之地
2017年,仅婺源一县
慕名而来的旅行者便超过2000万人次
相当于整个北京市的人口数量
名山古村并立的黄山市
全年接待人数更是超过5700万人次
▼现代交通打破了过去“山限壤隔”的格局,下图为黄渡高铁,摄影师@刘慎库(请横屏观看)
从这里走出的一众名士
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
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
人民教育家陶行知
“红顶商人”胡雪岩等
都对中国历史或当下产生了重要影响
▼胡适故居,图片来源@VCG
而随着数十万件古徽州文书的发现
人们更得以跨越近千年的岁月
窥得当时社会的些许原貌
也让“徽学”这一学科
与“敦煌学”和“藏学”三足鼎立
成为中国地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
所以
徽州并没有消失
待你踏上这片土地便会发现
它就在那里
在那片山河里
也在故人的故事里
▼新安江风景如画,古徽州往事如烟,图片来源@VCG(请横屏观看)
创作团队
撰文:木兰减字
策划:风沉郁
编辑:王昆
图编:刘白、任炳旭
制图:张靖
地图:巩向杰
审校:纪秋梅、GeGe
1.点击右上角 按钮
2.点击 在Safari中打开
3.进入六只脚App
1.点击右上角 按钮
2.点击 在浏览器中打开
3.进入六只脚App
目前没有评论
新评论